深圳市外专局近日透露,深圳今年将修订留学人员创业前期补贴,重点突出对创业团队的补贴,加大对创业前期的补贴幅度。深圳今年引进海外人才工作将驶入快车道,将有一系列组合拳出台。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否有潜力,很多时候其实并不决定于有多少大公司或是总部入驻,而更多在于有没有创业氛围,以及是否适合创业。不过,创业这个“瓷器活”,显然并非人人都“揽得了”。在这方面,拥有尖端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的“海归”们当然有着一定的优势,假如优秀的海归人才能够与创业优惠政策完美联姻的话,结出硕果还真是指日可待。应该说,深圳加大对于留学生创业的前期补贴力度海归创业政策,无疑是打造创业型城市,培养经济发展潜力的善政。
不过,正好比学习学得好,未必动手能力就强;当得好教授,未必就能胜任企业总经理的职位。创业这事儿,固然是一件“瓷器活”,但却与学历高低以及学历是土是洋没啥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真正意义上的创业优惠政策,其实更应关注创业者的能力及其创业的方向、市场潜力和前景,而不必非得迷信“海归”的身份。
事实上,在创业这事儿上,“海归”也并非只有优势,“土鳖”也未必就不值一提。有道是“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海归创业政策,既然是本土创业,其实更多还是需要对本土市场的深刻领悟与感知,而这些恰恰可能是“海归”们的弱点。此外,“海归”的技术与市场之间的差距,也绝非提高补贴就能简单弥合的。假如缺乏对于海归创业团队及其项目的审慎评估,提高的创业补贴最终也难免“打水漂”。
不仅如此,迷信“海归”的创业优惠政策,也极有可能因为其固有的歧视而错过好的创业计划和项目。笔者有位朋友,明明手头有着不错的创业计划,但奈何其“土鳖”身份,始终无法得到政府创业资金支持,最终不得不拉了一个毫不相干,甚至毫无经验的“留学生”入伙,才成功与政府创业政策联姻。如此多少有些尴尬的“拉郎配”,恐怕不会是政府创业优惠政策的初衷吧。
一言以蔽之,加大创业优惠力度的政策固然不失明智,但如何让创业优惠扫除偏见,让有限的政府创业补贴真正惠及有潜力的好项目,恐怕还需少些崇洋思维和“海归”迷信,而更多关注创业的核心与本质,并对不同背景的创业团队及其创业计划进行公平审慎评估。
转载请注明:星星路创业网 » 创业政策应少些“海归”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