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创业最难的是思维改变
闯客行COO孙邻家
如果问在物流创业里面什么最难,我认为不是产品难开发、也不是客户难谈、更不是缺乏资金,而是思维方式的改变,这本是一个放入四海皆准的法则,在物流行业会尤为突出。
因为工作关系有幸和美国NEXT trucking的CEO Lidia有过短暂的交流,交流过程里大家都认可物流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也都认为传统物流模式需要改革,甚至很多企业会面临冲击,但是当聊到具体的业务模式的时候,还是显示出了很大的不同。她给我的几个词中明显可以看出思维方式的不同:shipper to trucker是他们的模式创业思维和管理思维的区别,她认为国内做的是broker,而他们是direct shipper,问起和国内互联网物流公司的区别的时候,她说国内做的多的是load board,这个模式在美国对标的是CH罗宾逊,但是在他们看来这个鼻祖级的公司也是不够性感的。
通过这个简短的沟通,我就想除了国内和美国的环境不同,物流产业的完善程度不同外,还有什么是制约国内物流发展的原因?根据我对物流的了解,是思维方式!
其实,国内并不缺乏有资金实力、有规模的物流公司,切不用说顺丰、京东这些耳熟能详的巨无霸物流企业,就是散落在各个地区的区域民营公司,一年做几个亿的营收的公司也大有所在,那为什么他们没有突破性的发展?在我面试的一个94年的女生过程里,让我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她说她之前工作的公司七年前就可以做到5个亿的收入,七年后还是5个亿,甚至出现下滑,而她只在那工作了一年就离职了,问其离职原因,她说公司内部帮派和资历现象严重,务虚的多,务实的少,基本不怎么考虑用户体验,更不用说服务了,排在第一位的是客情关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今天这个眨个眼的功夫都赶不上进度的年代,还在坚守着老一套管理办法的企业能有明天吗?
究其根本是思维意识的缺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慢。物流,不得不说是一个低门槛的行业,但也是一个需要吃苦的行业。我认为造成这种思维方式缺失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存在思维转变的困难,不代表物流行业没有发展。物流行业这几年发展的很猛烈因该说,尤其是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后,互联网+物流就成了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无论是无车承运的运满满、货车帮,还是做信息的G7,亦或者做同城的58速运、货拉拉,无一不是借助互联网的科技力量进场“搅局”,就连商品车物流这个不被重视的垂直领域都有闯客行这样的公司在深耕。说到这,我很想问两个问题:1、这些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有谁是传统物流的大佬?2、为什么传统物流公司没有做成这样的公司?
在互联网物流领域创业的不乏在物流领域工作过的,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是80后一代,没有获得物流野蛮生长的红利,那要获取一杯羹怎么办?举刀,向这个行业最疼的地方扎去,所以他们获得了一线发展而且把前辈拍死在了沙滩上。他们之所以可以成功,还是因为思维方式,他们了解互联网,他们知道用户的痛点是什么,他们知道怎么借助资本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去开疆拓土,他们不再固守自我擅长,不也不再盲目乐观。
那传统物流公司为什么没有成为这样的公司?或许是因为他们对这样的公司不屑一顾,也或许他们对这样的公司只能羡慕嫉妒恨。我个人认为,老一辈的物流人的思维还停留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物流上,例如买个车,拉个货,自己看得见,心里踏实;走走关系,竞个标就可以拿到订单,犯不着费心费力的去研究互联网。但是他们殊不知,在他们这份踏实的背后早已经有人乘着互联网的无人机、用着苹果8,坐着无人驾驶汽车,磨刀霍霍向物流了。这时候,回头发现,江山已然半壁大损,悔之晚矣。毕竟,任何行业,在升级的时候都有先发优势。就如阿里巴巴一样,如果他们没有当年在那个时代创业,没有国家发展、行业发展的大浪潮,还会有今天的他们吗?物流又何尝不是呢?
也许,在传统物流人眼里资金这个引以为傲的利器,当面对互联网冲击的时候创业思维和管理思维的区别,也会无用武之地,哪家互联网公司没有融资的本领?
最后,送几句掏心窝子的肺腑之言,“三不三应”法则。
三不法则:
三应法则:
转载请注明:星星路创业网 » 物流创业什么最难?是思维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