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创业类型解析 | 战略创业:融合战略思维与创业思维

创业思维 星星路创业网 157浏览 0评论

导 语

众所周知,做事都要讲方法,创业也不例外。正确方法论指导下的创业能够降低失败概率、减少失败成本。因此,从今天开始的两篇文章聚焦于创业的方法论。其中,战略创业融合了战略思维与创业思维,为企业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提供了思维指引,成为新世纪以来创业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简述战略创业提出的背景、内涵和理论模型,探讨战略创业的独特价值及可能的研究思路。我们还非常荣幸地邀请到长期关注战略创业研究的专家、浙江财经大学戴维奇教授分享他关于战略创业的精彩观点。对于这期文章,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不同观点,欢迎您留言或发送邮件ysuzjw@126.com跟我们联系。期待大家在NET2019平台上相互交流碰撞、共同学习成长。

(朗读者:思琪)

◆ ◆ ◆◆

战略创业:融合战略思维与创业思维

张敬伟 候瑜静

◆ ◆ ◆◆

创业思维分类_创业思维与管理_创新创业思维拓展与技能训练

一、 战略创业提出的背景与演进

21世纪之初,由全球化和新技术两股浪潮驱动的企业经营环境的不连续变化,为企业可持续经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度的不确定性构成产业竞争图景的新常态,而互联网企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则昭示着不确定性中蕴含着宝贵的商机。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应对环境变化,并利用不确定性中的机会呢?这个问题引发了一些战略学者的新思考。他们意识到,战略管理和创业研究都关注价值和财富创造,而两者的整合将有助于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受到麦格拉斯和麦克米伦(McGrath和MacMillan,2000)提出的创业心智概念的启发,著名战略学者希特(Hitt)等在2001年开创性地提出战略创业(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的概念,并在国际顶级期刊《战略管理期刊》(SMJ)组稿一期专刊,探讨如何整合战略管理与创业这两个学科的优势,将战略管理中的优势寻求(advantage seeking)和创业中机会寻求(opportunity seeking)的思想和活动加以整合,以获取应对环境变化的新思路。

战略创业的概念很快得到了战略与创业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美国战略管理学会甚至在2007年创办了专门的期刊《战略创业期刊》(SEJ),成为战略创业学术思想的宣传阵地。战略创业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如何在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同时(simultaneously)识别和利用新机会?十年后,希特等(Hitt,Ireland和Sirmon等,2011)进一步明确,战略创业探究企业如何将优势寻求活动和机会寻求活动相结合,从而为个体、组织和社会创造价值;战略创业旨在将源自战略管理和创业领域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从两个交叉的维度寻求应对新环境图景的解决之道。

由此可见,战略创业概念自诞生伊始,就承担着整合战略管理与创业研究的使命。由于战略创业涉及两个学科,研究领域宽泛而多样,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组织行为与组织理论均为战略创业理论的发展提供滋养。如今,对战略创业的讨论方兴未艾。爱尔兰等知名战略学者在2003年提出战略创业的概念模型(Ireland,Hitt和Sirmon,2003),2011年进一步提出战略创业的“投入-过程-产出”模型(Hitt,Ireland和Sirmon等,2011),是持续探究战略创业内涵与过程的重要尝试。此外,来自战略和创业领域的很多学者均对这个新概念做出探讨(参见Mazzei,2018)。但是,作为一个纯理论驱动的概念,战略创业的内涵界定以及构念维度划分等基本问题仍未取得学者们的共识(参见Mazzei,2018)。本文主要从其提出者希特、爱尔兰等知名学者对战略创业概念持续演进的理解,对战略创业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的独立思考。

二、战略创业的基本内涵

(一)两个基本维度

创业思维分类_创业思维与管理_创新创业思维拓展与技能训练

希特等(Hitt,Ireland和Sirmon等,2011)认为,有效的战略创业要求在优势寻求活动和机会寻求活动两个方面寻求平衡(balance),因此,从内涵维度来看,战略创业是二维的:一方面在既有业务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持续搜索新的机会(戴维奇,2015)。在希特等学者看来,战略创业概念中的战略部分是寻求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而创业部分是要实现弹性和新颖性,因此,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要想在两类活动中寻求平衡,要么在利用当前竞争优势和探索未来机会之间做出取舍,要么采取双元组织以支持探索和利用的同时开展。

(二)两点基本思路

希特等学者认为,探索新创企业如何更具战略眼光,以及在位的大企业如何变得更具创业思维,是开发和实证战略创业这一构念的动力。按照这一理解,战略创业有两层涵义:第一,用战略思维开展创业活动(initiating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strategically)。比如,新创企业创业初期的关键问题是探索到可行的商业模式,这就是战略思维的创业;而在位企业开发新事业时,也需要战略性布局,才能提高创业效果(Burgelman,1983)。第二,用创业思维开发战略(formulating strategy entrepreneurially)。对于在位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更新现有主导逻辑和商业模式、主动变革的思维和气魄;对于新创企业而言,则意味着基于已有创业手段与利益相关者积极互动、利用而非回避不确定性,等等,通过开创机会可能性空间,探索到有潜力的市场定位和最有利可图的商业模式,这就是用创业思维开发初创企业的战略。斯坦福大学艾森哈特(Eisenhardt)教授团队长期研究环境高速变化情境下(或创业情境下)的战略制定和战略形成,提出机会逻辑、简单规则等重要理论逻辑,就是启发战略决策者像创业者那样思考和开发企业的战略。

战略思维和创业思维的结合是战略创业这一新概念的迷人之处。首先,战略思维体现为重新定义需求和竞争,关注如何竞争,如何以全局观、愿景和长期视角审视和引导企业成长。正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路江涌教授(2018)在其专著《共演战略》中所言,战略思维就是“知时局、揽全局、见终局、应变局”。其次,创业思维体现为创新、积极行动和风险承担。创业思维意味着对新市场、新需求、新价值等新的机会空间的探求;意味着尝试以新的方式打破行业现有格局、树立新的游戏规则;意味着探索和构建新的商业模式和组织形式,以实现更具潜力的价值创造。可见,将战略思维与创业思维相结合,将有助于企业将短期与长期、利用和探索等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

三、战略创业的两个理论模型

爱尔兰、希特等学者分别在2003年和2011年提出了战略创业的理论模型(Ireland,Hitt和Sirmon,2003;Hitt,Ireland和Sirmon等,2011),为深入理解战略创业的内涵、关键维度、创业过程与结果提供参考。

1.战略创业的四维度概念模型

创业思维分类_创业思维与管理_创新创业思维拓展与技能训练

爱尔兰等学者(Ireland,Hitt和Sirmon,2003)将战略创业解构为四个维度组成的独特构念,包括创业心智、创业型文化和创业型领导、战略性资源管理,以及运用创造力和发展创新。通过这些逐渐展开的维度,开展机会寻求和优势寻求活动,实现竞争优势构建和新财富创造。参见图1。

创业思维与管理_创新创业思维拓展与技能训练_创业思维分类

图1 战略创业概念模型

创业心智是一种成长导向的思维,关注灵活性、创造力、持续创新和更新,力求从不确定性中获益;同时,创业心智也是一种认知能力,能够为模糊和不确定的情境赋予某种意义,从而识别和利用新机会。创业心智有助于创业型文化的发展,后者鼓励新思想、新创意,鼓励承担风险,鼓励学习和持续的变革,并能够容忍失败。因此,创业型文化有助于持续地搜寻新机会,并推动战略性地管理资源。创业型领导重在对他人施加影响,以战略性地管理资源。通过培养创业能力,质疑现有主导逻辑和商业模式,感知新机会,实现机会寻求和优势寻求活动的结合。只有在创业型文化中,创业型领导才能充分运用创业心智开展战略创业活动,与此同时,创业文化也会在创业型领导的开发和培育下得以发展。

战略性资源管理是指对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关键资源的战略性管理,以推动机会寻求和优势寻求活动的同时和整合开展。战略性的管理资源,使创造力和创新得以充分的在组织中得以发展起来。企业可通过实现破坏性创新和维持性创新的动态平衡建立竞争优势,实现财富创造(董保宝和向阳,2012)。

综上所述,这一模型提出了战略创业的核心要素,揭示了财富创造的机理,在战略创业理论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战略创业的“投入—过程—产出”(Input-Process-Output)模型

创业思维分类_创新创业思维拓展与技能训练_创业思维与管理

在上述战略创业模型的基础上创业思维分类,希特等(Hitt,Ireland和Sirmon等,2011)提出了一个多层次“投入—过程—产出”模型,见图2。作者将环境、组织和个体等不同层面的前因变量引入战略创业过程,并通过资源编排,开展机会寻求活动和优势寻求活动,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从而为社会、组织和个体等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

这一模型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将外部环境因素引入战略创业模型中,提供了更为完整的视角剖析战略创业过程,从而与提出战略创业概念的初衷更为契合;第二,将战略创业视为多层面的概念,在战略创业中,个体、组织和社会等不同层次的主体会投入资源,同时这些主体又会受到战略创业产出的影响。此外,该模型也突出了创业型文化、创业型领导以及战略性资源管理在战略创业过程的重要作用,是对上一个战略创业模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创业思维与管理_创新创业思维拓展与技能训练_创业思维分类

图2 战略创业的“投入-过程-产出”模型

四、对战略创业研究的讨论

(一)战略创业的独特贡献

第一,从理论初衷来看,尝试将战略思维与创业思维相结合,将机会寻求与优势寻求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价值创造,这是非常好的理论思路。沿循这样的理论指引开展研究尝试,或许能够对战略管理和创业理论的发展都能做出有益的贡献。

创新创业思维拓展与技能训练_创业思维分类_创业思维与管理

第二,战略创业一个重要贡献是相对于已有的公司创业理论而言。首先,不同于公司创业(只是针对在位企业),战略创业面向在位企业和新创企业,因此,战略创业的一个明显优势是,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延续,战略创业能够从时间维度更好地为企业成长提供理论指引。其次,相对于公司创业旨在为在位企业保持初创精神而持续寻求新机会所开展的理论探索不同,战略创业在概念内涵上更为丰富:不仅注重对未来机会的寻求和把握,还关注现有优势的创造和利用。当然,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战略创业是公司创业的一个维度,体现为战略更新、商业模式重构等五种形式(参见戴维奇,2015:14)。

(二)战略创业研究的相关探讨

第一,战略创业是在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和动态的变化趋势之下,由几位知名战略学者创造出来的一个理论概念,希望从战略管理和创业两个互补的研究领域,寻求应对环境挑战的新思路,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这个思路无疑是正确的,从理论上阐明如何整合战略思维与创业思维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因而,战略创业具有相当高的潜在理论价值。但类似于动态能力这种高度抽象的概念,战略创业一方面在理论界定上难以达成共识,另一方面面临着理论落地的困难。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战略创业概念出现已经接近二十年了,目前还没有一致认可的概念定义和维度划分,就优势寻求和机会寻求活动如何结合,战略创业如何实现,还没有清晰的解答(参见Mazzei,2018:667)。

最近SEJ专刊从商业模式角度提出了一些发展战略创业理论的思路,有可能是一个可行的方向。学者们认为,对于新创企业而言,她们创立后面临的最重要和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探索到可行的商业模式(张敬伟,2012;Blank,2013;McDonald和Eisenhardt,2019),因此,战略性地开展创业活动至关重要;对于在位企业而言,特别是对于那些陷入或即将陷入大企业病的在位企业而言,她们急需创业思维引导其未来战略方向,以实现商业模式重构或创新。因此,商业模式有可能是连接战略思维与创业思维,将优势寻求与机会寻求行动、探索与利用行动相结合的粘合剂和理论工具,是将战略创业思想落地的重要抓手。

第二,战略创业从其基本内涵上强调利用当前优势的同时探索新机会,特别强调“同时”和“平衡”(Ireland,Hitt和Sirmon,2003;Hitt,Ireland和Sirmon等,2011)。这一点值得商榷。首先,当前优势利用和新机会探索不一定需要同时进行。马奇(March,1991)在研究组织学习时提出的探索和利用是一对悖论。按照悖论管理的理论,处理悖论可以通过建设性地使用悖论、时间上隔离、空间上隔离、在更高层面上整合等多种途径(Poole和van de Ven,1989),不一定要同时进行。其次,当前优势利用和新机会探索也不一定是平衡的,因为在动态环境下,平衡永远是暂时的,不平衡更为常见。持续的创新、持续的战略适应、持续的变形,可能是战略创业在企业实际经营中的表现形式。在快速移动中命中靶心,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对于企业经营的基本要求。基于上述讨论,本文认为,进一步厘清战略创业的内涵和思想内核,对于这个领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三,无论是战略还是创业,都可以区分为头脑中的和行动中的两类。战略家头脑中的战略就是他的愿景(vision),创业家头脑中的创业就是创新精神、风险承担和积极行动的倾向。战略落地需要体现在行动上(Porter,1996),创业落地也体现在创业行为上。因此,最近战略领域和创业领域研究对认知与行动及其互动的关注,也为战略创业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例如,艾森哈特教授团队从战略的机会逻辑、简单规则,到创业情境下的战略形成,持续关注如下研究议题:第一,新创企业如何战略性地创业以探索和建立可行和有利可图的商业模式;第二创业思维分类,在位企业如何在混沌边缘持续发现和构筑新竞争优势。他们考察了心智模式、类比、身份等认知要素,还考察了即兴发挥、创造性拼凑以及试验试错等行动要素,以及认知与行动的结合(Ott,Eisenhardt和Bingham,2017),为战略创业提供了新思路。艾森哈特等学者虽然并没有使用战略创业这个标签,但其研究思路和内容却更接地气,有助于将战略创业的思想更好地落地。

转载请注明:星星路创业网 » 创业类型解析 | 战略创业:融合战略思维与创业思维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