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杨陵区举办“青春·创业号追梦2019″返乡大学生就业创业座谈会。
座谈会上100多名返乡大学生代表与杨陵区人社、教育、农林、科技等部门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叙乡情、谈就业、话创业,进行深入沟通,详细了解当前杨陵区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和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会上,与会代表还共同为杨陵区返乡大学生志愿者联盟揭牌,志愿者联盟将以“新公益”的方式服务家乡建设。
据了解,2018年,杨陵区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农机装备制造、环保农资等主导产业在杨陵区已初具规模,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一补一助八免”的优惠政策为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带来新的空间和新的机遇。
2019年,杨陵区将依托现代农业、特色工业、旅游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促进就业创业,并致力为小微企业成长和返乡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和政策“红包”,不断推动人才落户、实业强体、科技创新,引导大学生青年人才真正“回家”。
杨凌创新创业相关政策
一、政策支持。
杨陵区先后出台了《进一步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实施方案》、《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实施意见》、《推进农业农村双创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多个文件,推进创新创业向纵深发展,不断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新动能。
二、创新创业优惠政策
1、入驻“六园一中心”的初创企业,均享受“一补一助八免”优惠政策,即:在为期两年的孵化期内,享受生产、办公、经营场地租金补贴;协助申办各项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区人社局免费为其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专家评论、项目推介、创业孵化、融资服务、开业指导和后续服务。
2、降低创业准入门槛:允许以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股权、债权等非货币资产作价出资大学生回乡创业政策,其出资比例不受限制。除经营涉及国家安全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项目外,允许“先照后证”、“一址多照”、“一照多址”,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取消公司最低注册资本的限制,公司注册资金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凡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都可以凭本人身份证依法申请登记办理个人独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3、大学生创业主体成功创业的且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的,可凭创业者身份证明及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就业失业登记证,向区人社局申请3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
4、将小额担保贷款调整为创业担保贷款,对自主创业的城乡劳动力在规定额度内给予最高15万元小额贴息担保贷款,企业可享受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贷款贴息。
5、加大对全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的服务场所、服务设施、宽带接入等费用和用于创新创业服务的公共软件、开发工具给予一定的补贴,降低众创空间的运行成本;对认定为国家级、省级示范区的众创空间所在园区给予一定的配套经费支持。
三、平台搭建。
连续十年举办大型就业岗位选聘会,逐渐演变为每年举办“四季招聘会”,累计有13万人次参加,为社会提供岗位5万余个;创业培训150期累计培训7000余人;连续举办2016、2017、2018三届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水平飞跃提升。
四、载体保障。
通过政府政策资金支持,我们建立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九个园区。
(1)杨陵返乡农民创新创业孵化园。现入驻企业31家,并与杨凌职业技术学深度合作,成为该学院“互联网+”的实践基地,2016年被认定为市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2)杨陵返乡创业示范基地。结合揉谷镇新集村葡萄产业优势而建,引导返乡农民融入专业市场,发展“一村一品”等产业经济。目前入园从事葡萄产业的各类家庭有127户,商品葡萄园2207亩,苗木繁育园1000多亩。
(3)杨陵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园。结合创建国家和省上安全食品示范城市,对有创办小微食品企业欲望的人员进行扶持,目前已经有39家企业入驻。
(4)杨陵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以城镇创业群体为主,利用空余办公场所建立大学生回乡创业政策,目前已经有18家企业入驻。
(5)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以应往届大学生创业为主,扶持20多个大学生在此就业创业。
(6)杨陵区失地农民创业孵化基地。主要有装备制造、农业机械;设施农业;高档门窗制作;新能源制造;商贸流通。现入驻企业35家。
(7)杨陵区现代农业创业实训基地。以解决我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供给等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其中建设现代化温室大棚49座、连栋温室2座。目前基地带动灵活就业人数1000余人。
(8)杨陵区田上食用菌产业创新创业基地。主要围绕食用菌产业进行孵化,占地20余亩,目前建有设施大棚14座,办公及活动场地1500平米,目前基地合作对象超过24家,其中长期技术合作14家,带动就业人数100余人。
(9)杨陵区手工编织创业示范工厂。手工编织创业示范工厂主要是对周边残疾、贫困无业人员、低收入户提供就业、创业机会,使其迅速学会一技之长,用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改善家庭状况。创业示范工厂成立至今已带动就业3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