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底,政策性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4575人!青岛多维发力促农民工就业创业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26日讯 “要不是有青岛创业的好政策和各部门的一路帮扶,也不会有我和我们企业的今天。”2007年,胶州人王大伟回到自己家乡开始创业,创业项目从最初的小作坊逐步打造成主打滚轮架系列产品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王大伟的创业公司做得风生水起,也起到了良好的就业帮扶作用。他的企业先后安置退伍军人200余人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500余人次,带动10余户经济困难家庭脱贫致富。
近年来,青岛多元拓展就业创业途径,促进更多农民工就近就地实现就业创业,切实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开掘了“源头活水”。截至今年6月底,已政策性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4575人,带动就业11552人。
深挖“蓄水池”,在构建灵活就业体系上出实招
灵活就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也是农民工等求职群体在青就业、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截至2022年6月末,青岛常住人口中在岗农民工197.09万人(本地户籍98.52万人,外地户籍98.57万人),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吸纳农民工就业人数较多,占比分别为38.97%、13.57%、12.83%,制造业依旧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要行业。
为了帮助在青农民工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青岛市依托“工赋青岛”,与海尔卡奥斯积极对接,创建了集查询岗位、供需对接、技能提升等功能于一体的灵活就业服务平台。平台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创建、市场运作”原则,为农民工提供一体多元线上服务。同时,有效衔接全市6个灵活务工市场,实行统一监管,创建固定摊位、移动招聘、即走即停的“一张网、多市场”短平快招聘模式。
“今年以来,全市6所灵活务工市场服务农民工等求职群体20万人次,其中,外来务工人员15万人次。”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仅如此,我市还积极开发搭建“就业援助公共服务平台”,对失业人员及就业困难人员全部实名制纳入平台管理,以街(镇)为网格单元,按照个人是否有就业、创业、培训意愿进行分级分类,主动为其提供跟进式、定制式精准就业援助服务。将就业创业和培训政策送到每一个援助对象家中,帮助援助对象了解适合于自身的政策和办理途径;针对个人不同的求职择业需求,为其提供适合的岗位信息,同时向有用工需求的用人单位推荐就业,确保有就业意愿人员“多岗可挑、有岗可上”。截至目前,该平台已为10万余名农村户籍人员进行了精准帮扶,5.4万人实现就业。
打开“金口袋”,在解决创业资金难题上务实功
2018年,莱西市院上镇吴格庄村的吴帅文自己开办了一家民营医院。“刚起步时,因需要各类医疗器材和设备,面临资金周转不开的问题,差点放弃。”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吴帅文向莱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了45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很快贷款得到批复,开业资金难题一朝得解。去年,吴帅文又成功申请了45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渡过资金缺口难关。
以“真金白银”厚植沃土,创业的“雨林”方能“万物竞秀”。
青岛市全面落实支持返乡入乡创业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给予最高3万元创业补贴及最高60万的贷款;创办小微企业最高可提供300万的创业担保贷款。2022年以来,为4439人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7942.9万元,为448户企业发放创业岗位开发补贴227.6万元。
“除将返乡创业农民工、农村自主创业农民纳入创业担保贷款服务范围外,我们还鼓励各区市因地制宜,破解贷款难题。”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员表示。据了解,崂山区已率先出台了适合本区实际的农民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由质押和保证担保调整为免担保和保证担保,对个体经营贷款额度5万元以下、企业贷款额度10万元以下的,政府免反担保。此项政策实施以来,已为1000余名农村创业者提供担保贷款5100余万元,其中,2022年为60名创业者提供贷款310万元。
精筑“凤凰台”,在汇聚资源要素上求实效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搭建创业平台,可以更好地集聚各类要素资源、降低投入成本,在汇聚资源要素上求实效。
目前,青岛先后在即墨、平度、莱西等区市建立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园区),鼓励区市在优化现有创业孵化园区的基础上,建设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园区等综合性孵化载体,实施返乡入乡创业专项服务,为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等人员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项目推介、担保贷款等服务,提升返乡创业成功率。筑好“凤凰台”,谋求“凤”来栖,
做好返乡入乡创业专项服务之外,青岛还积极以“凤凰台”为基点,辐射周边农户,调动乡村人才创业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创业带就业促发展,实现“创业一处,富民一方”。
“在家门口也能‘挖掘’到商机,不仅不用外出打工,还能比在外务工赚得还多,我们都很满意。”在平度市崔家集镇西红柿现代农业产业园附近做“快餐店”生意的当地农户孙永乐说。
依托崔家集镇西红柿现代农业产业园,租种大棚、入园打工创业贷款政策,不少农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不仅如此,产业园还吸引了周边及外地3000余人常年前来务工,这也让当地一些村民看准商机,在村中开起了快餐馆、包子铺、馒头店和小超市,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家乐”,也带动了村庄不少年轻人“返流”回家。据不完全统计,依托该农业产业园创业贷款政策,有500余名在外能人、外出务工人员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从事西红柿种植、电商销售和购销服务。去年一年,崔家集镇全镇樱桃西红柿大棚总数超过2400个,仅此一项,可帮助群众增收4.3亿元,人均增收超过5500元,园区产业带动村民致富效果显著。(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任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