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朋友,他喜欢追风口创业,曾经做过红酒,开过小吃加盟店,前几年也赚的盆满钵满,在2019年P2P比较火热时候,它把自身的大部分资金都入局在此领域,
但不巧赶上大环境的限制,造成很多资金在各种小平台无法顺利拿出,至今这些平台已经不复存在,而给他的影响确实元气大伤。
另一位是创业者朋友,在智远看来所有的创业者认知都比较高的,但恰巧是认知高就会造成“急功近利的情况”。
它当年犯了一个最低级的“运营”上的错误,做过互联网的人都知道做款APP产品和电商相似,需要做品牌和广告投放来获取用户增长。
在2020年疫情到来讲究精细化运营用户时,他的思维固化在“还用大流量投放的方式解决增长问题”,结果就像漏斗一样,左手风口的做增长动作,右手疯狂的流失,产品体验不好复购率低的可怜而造成团队士气减弱。
显然两者案例都比较负面,那我们思考短期主义一定不对吗?其实在智远看来,短期主义并非贬义词,也要根据每个人不同阶段去定义和理解。
如一个人因为投资失败,它需要快速回笼资金,就会想到聚拢资金,减少投入,快速变现,这种方式可以解决“当下的困扰”。
譬如可能是第一代网红的罗永浩老师:
提起它很多人都会想到拥有工匠精神的“罗永浩老师”,他在前几年的创业中因做锤子手机造成资金链的断裂,欠款达几亿,那当时的场景对他来说,若再谈长期主义显然没有太大意义。
所以就短期而言,应该介于我们自身当下的不同视角而定义,若你连工作都做不好,就思考未来,那岂不是杞人忧天。
那我们在说长期主义,到底该怎么定义长期主义呢?此问题我特意找到四类不同的人群进行采访:
首次我问到VC投资人,他们告诉我长期主义就是做“正确而艰难的事情”,即我知道这件事很难,但持续的做下去对企业发展有帮助,我就会去投资,并延迟满足自己的回报。
简单来说:“不看季度,而看周期”,在自己的掌控之内把视角放大。
再者我又问到创业者,他们认为长期主义首先要基于自身初心去寻找要做的事情,即企业品牌的使命,我为什么而做。
如果没有使命会厌倦,会很累,遇到问题时会不知往哪个方向进行,所以是使命驱动我去行动,然后介于想达到的目标之上制定合理的短中长期规划。
第三我又调研到新青年白领,他们眼中的长期主义认为“首先我要拥有一个长远的目标”,介于目标按照自身规划,耐得住过程中的寂寞与糖果的诱惑。
有可能前期无任何成绩,除了确定要要干成的事儿,在设定一个个目标之后不看中眼前的小成就,其他困难都逐一进行克服的过程。
最后我带着这个问题问到我“白发苍白在家种地的老爸”,我的老爸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说:
智远我们几代都是农民出生,不懂什么长期主义,就知道每年把家里的棉花,玉米和西瓜种好,该施肥的时候施肥,该打药的时候打药。
年复一日的干好当下,其他的交给老天时间的安排,这样来年的时候才能拥有一个好的收成。
那时我瞬间的顿悟,原来所谓的长期主义并没有那么高大上,他不是坚持一件正确的大事,而是坚持改变一件小事,把每件小事做完美最后的结果并不会太差。
它是从开垦,种地;播种,施肥;浇灌,培养的整个过程,因此对我们而言,世间发展变化是永恒不变的主体,那唯一的确定性就是持续迭代自身。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短期主义的人与现象,就像近些年我们看到的快消行业崛起,因为直播带货,短视频的兴起给互联网流量带来波动,很多业内人士总结了一套方法论为:
譬如:
1.先找KOC在小红书铺5000篇测评
2.再到知乎铺2000篇问答
3.搞定现象级头部主播顺势囊括中腰部主播
4.借力声量迅速铺设渠道。
这样的方式我们无关谈论对错,虽形成一种策略,但从现象角度让人又开心又悲悯,若我们当下每个做快消的品牌都以这样的方法论去执行,试想下,那社交媒体会变成什么样的状态。
某天你打开小红书突然发现意见领袖的内容表达都似曾相识,直播平台每个人都在安利商品,站在品牌的复利的短期主义与长期主义而言,智远认为:
或许我们更应该关注“商品的本身”“用户的真实体验”和“口碑的自驱动增长传播上”,适当的策略也是品牌所需。
03.时间的伪命题
再提起复利,除长期主义与短期主义外,我们第一时间还会想到“时间”,原因在于它是复利当中最重要因素之一。
最近在互联网上经常会听到“与时间做朋友”这样的语录出现在眼前,那大家思考“就我们当下所做的每件事,在未来真的是与时间做朋友吗”?
我想这个问题可能有所幻觉,其实从复利角度来看,很多人都在做时间点的朋友。
如何理解呢?很多人当下所做的事情,在未来并不能长期串联在一起而形成复利的“指数型增长”,我在工作中经常这样思考:
如果我做了事情A,它不能产生事情B就不值得投入,反之事情A与B连接的结果不能出现事情C那就需要斟酌,由C若不能为A与B赋能,反哺带来D的放大效应,那可能就不是复利。
在这里要和大家分享下我的一位朋友,也是本书推荐人之一的“柯洲老师”;有一次我见柯洲老师,我说:柯老师,笔记侠是做什么的?
他告诉我笔记侠是新商业知识百科全书,凝聚上千位大佬的思维观点以及对于创业管理路上的感知方法论,能够帮助别人少走弯路。
我问他当年有什么样的初心,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要知道做自媒体,笔记这件事本身的盈利模式非常艰难,更别说坚持了,我看在2015年早期做公众号时有很多内容创业者就已经开始放弃了。
他给我讲了自己的故事:
他说其实做笔记这件事,其实我已经行动了20年,在学校时我的成绩起起落落,但唯一爱好是“阅读”,我甚至上课时都会翘课去图书馆,阅读室去看各种书籍,那时就喜欢看科技,散文,历史等。
大学时候我可能每次离开家,去山上的姐姐家找个安静的地方读书,因为姐家在山上,能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一开始我阅读也比较痛苦,因为经常会遇到某个段落所述什么意思搞不懂,后来我就买本《新华词典》,把当中复杂词汇的意思挨个查阅下,刻意练习,现在我看书非常快。
就这样基于大量的阅读,我现在看一篇2万字的文章基本几十秒就可以搞定。
大家思考下,这算不算是“阅读的复利累积呢”?把底层基本功做扎实,应用层的内容更容易串联与理解,它就像一张结构网。
其次笔记侠柯老师还说,我当年在27岁时候遇到人生第一次迷茫,整整一年都在思考我这辈子想要什么?未来我要做什么?
首先他说“财富自由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我问他为什么?它说因为“我们搞不到,当下也对钱的追逐没有达到触动”;后来终于想明白找到初心,自身所追求的是智慧自由。
但智慧自由又是矛盾体,想成为这样的人在当下这个时代没有时间与金钱的保障,是没办法保持独立的求知和思索,但是如果一直为金钱和时间而烦恼,反之就没有办法追求“智慧上的升华”。
怎么办?后来他说自己遇到一位最佩服的投资人给了重要启发,这位投资人说:
很多大佬在顶峰的时候很难有精力将自身的精神剥离出来去做文化传播,有钱了实则是困住了自身,而没钱时又无法研究智慧,得到这个启发,也有了个定位“文化商人”。
这辈子要赚钱,但赚钱不是目的,把事情做成赚钱只是灵活的设计而已,直到2015年自己带着几名老家创业的小伙伴,“北上”创立了笔记侠。
他说做笔记侠这件事开始有很多伙伴带来“善意的提醒”,有人说做这件事没有门槛,什么人都可以做,也有人说做这件事有什么用?
还有人说居然有人做这个,简直太搞笑了;还有人表示认可,但也基于自己面子出发。
最后基于初心,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干了再说,2015-2018那几年也遇到过焦虑,譬如商业模式怎么设计,到底怎么赚钱?
当这些问题没有想明白时,他说我们要坚持初心,一定要把笔记做好,虽然离钱远,但有人看就证明有需要。
就这样从起步到2019年四年的时间,公众号从0做到150万用户规模,覆盖人群基本围绕市场总监级,创业者,投资人等人群。
现在回头再看笔记侠也成为新商业知识高质量的平台,众多现场发布会均能看到笔记侠现场做笔记的身影,全国也孵化了上万名“笔记达人”。
此刻,我想请在看直播的朋友思考下,什么是复利?
从此角度,它应该是找到自己想做某件事的初心,然后守护初心,既然选择了,不管过程有多艰辛勇敢的走下去,把时间拉长而非停留在单个时间点上;犹如做笔记这件事,我想多数人都很难坚持下去。
但到此可能对于很多新职场上班的朋友有所疑问,不得不说时间对我们非常重要,但“平时工作真的很忙,任务太赶了,根本抽不出来时间做自身想做的事情”,怎么办?
智远根据调查总结出结论,在工作当中,我们的时间除跨部门的沟通外,自身需要投入在事情上的基本也就那2-3件事,很多事情做不好不是因为时间管理的问题,而是“精力管理”的问题。
什么是精力呢?大家会怎么理解这样的问题?
先和你分享个我上学时的故事,在高中时期应该是90后精力管理最糟糕的一个时期吧,大家每天早起要疯狂的背诵各种资料,然后放学回家还有做不完的作业,我身边就有一位同学,它跟别人与众不同。
在课堂中大多数用功学习时,我经常看到他搞小差不好好学,但每次考试他的成绩基本可以排到班级的中上,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是同一个地方再加上离的比较近,有段时间我就观察他,才找出了答案。
他在别人放学休息的时候会抽出时间去补课,而在上课时虽表面没有用功,但背后的付出是别人看不到的,自打那时我瞬间恍然大悟,想要保持生命的悦动,合理的运用精力的管理比时间管理更重要。
在工作中也是同样,你看那些厉害的人总是元气满满,他们并非是不努力,而是精力旺盛时去赶紧做事,精力不足时就多休息休息。
我在日常写作和出《复利思维》这本书时也这样,对于很多人来说目标导向非常重要,但有时目标导向也会让自身陷入其中。
比如我在工作中就经常看到这样的伙伴,我今天一定要把这份策划案做完,要把公众号文章写完,甚至某个视频一气呵成的拍摄并剪辑完毕。
就疯狂的AII-in,甚至完不成时内心就会有焦虑感,折射出“哎呀,我怎么还没做完的愧疚心”。其实这是种特别不好的状态,即使我疯狂的AII把事情做完了,最后不难发现犹如投入时间非常的长,发挥的效果也就不一定好。
我就经常建议我身边的朋友还有同事,如果你早上来了精力状态不好,那就做一些简单不需要思考的事情,若精力状态好时抓紧去克服困难的事情。
所以从复利角度来看,我习惯于“精神饱满时抓紧投入,精力不足时切断一切好好休息”。
那日常生活中,怎么让自身保持精力丰裕而高效的完成某件事呢?我把它总结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进入心流的状态”,其二是“设计及时反馈的最小单元”。
先说进入心流的状态,认真思考下你是否有这样几种问题创业思维练习表,比如:我去吃早餐的路上时候在想什么?我每天玩手机刷信息流时在想什么?我在跑步机上跑步时大脑在想什么?
甚至有时你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前一秒出门把车钥匙放在兜里,下一秒你就琢磨“哎,我钥匙放哪里了呢”?结果遭找了半天发现原来在兜里。
这些种种情况在认知心理学中称之为“脑雾”,即一脑二用久了你就很难达到“心神合一的状态”,什么意思呢?即我当下在做的事情和我大脑在想的事情是无法统一的。
那它是怎么造成的呢?智远大概总结了下和自身习惯有巨大关系,譬如你习惯边吃饭边玩手机,你习惯边听歌边刷信息流时间长了也就养成这种不好的习惯,让自身的精力造成分散,做什么事情就明显感觉“心有力而气不足”。
那怎么办呢?智远通常采用的方式为“一次只做一件事”“一次只想一件事”。
我家里的书桌上有一个非常小的便签,上面有三句话在这里跟你分享:“写作前取消电脑微信登录”“写作前手机进行静音”“写作前关闭钉钉”。
为什么要这么做?
原因在于我担心因为写到某句话而微信带来的弹窗,让我忍不住想点开,最后发完信息回到写作的场景,也就忘记刚才那句话的核心上下逻辑,同样工作时也受用,你在做PPT时策划案时不需要协调都可以把这些调整为静音。
当我们把这些环境因素调整后,在工作中的效率就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另外其他一些额外的习惯同等也需要注意。
譬如“吃饭就是吃饭,关闭手机,尝试与好朋友多交流下”;追剧就是追剧,把工作等额外嘈杂事情统统放一边去。
由此当习惯养成创业思维练习表,精力也就有所计较,效率也会变高,所以时间管理不是核心,精力管理才是我们每个人所必备的,那些大佬们也同样。
那从复利的角度,做成一件事还有件最重要的因素在于“阻力”,我们对阻力的设计直接会影响到以后的动力,什么意思呢?和你分享一个简单故事,或者这也是多数人的状态。
我身边有一位朋友看到直播短视频的兴起,给普通人带来巨大机会,然后他也想做,最后想了半年也没有开始,为什么呢?
有天我俩吃饭交流我才找到其影响他迟迟未行动的并非是事情太难,而是“没有设计好及时反馈和参照物,但有接受到众多额外的知识让其达到熵增”。
他担心自己视频拍的不好,剪辑不行,不知道做什么内容,最后报了个线上课程班,课程听完又买了个云台,最后却把自己累垮了,大家思考为什么?
当我们还没有把“最小及时反馈单元”摆正时就急功近利的追求完美,就很容易带来认知上的假象,错把别人当做自己,犹如做一款互联网产品,跑通MVP比上来做完美更重要,重要的从来都不是困难,而是对困难的拆解。
大家不妨思考市面上多种事情也同样道理,为什么很多公司中层总监级领导更愿意带实习生新人呢?原因在于有些任务不需要太复杂,只需狠狠的执行就能得到很好的结果。
我在写《复利思维》这本书时也有这种假象,当我第一次心中有写书的想法时就被自己的内心打倒下了,想着一本书20万字,我要写到什么时候何况还要改。
最后我把它拆成了6个章节,每个章节5篇文章,一篇文章6000字,每三天坚持写一篇;一天也就是2000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对我来说最小的阻力其实每天只需要写好这几千字,我在工作时之所以比别人成长更快并非在于我有多聪明。
自己总结认为其实在于对“问题的拆解化成最小单元”,然后持续的优化,那么大家思考下这种方式是不是行动力会更高效呢。
时间复利很大,大到我们需要长期主义去看,时间复利也很小,小到每天当下所做之事的繁琐。
在追逐过程中你也会遇到各种细节问题,譬如时间的边际成本,沉没成本,贴现成本等,但最重要还有一个因素想很大家分享就是“工匠的精神”。
从复利角度什么是工匠精神?提起工匠,我想大家肯定会想到工业时代的匠人,他们用木头,手工做出来的板凳,推车,簸箕等打磨的非常精致且耐用;在这里有人会有所疑问,互联网时代,我们还需要工匠吗?
很多产品技术,机器都可能解决;是的,这个时代或许我们不需要匠人但需要匠心,每个人其实都是工匠,坚守在自身岗位,但并不是谁都能做到“匠心”。
转载请注明:星星路创业网 » 王智远TED演讲:复利思维,不止于“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