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风口下的70、80、90后 |当他们创业时,他们在想什么

创业教程 星星路创业网 107浏览 0评论

过去一年,局外人对创投圈持续高涨的热情,媒体对风口上的创业者们密集的曝光,都使「创业」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人们常说,2015年是资本狂热、充满泡沫的一年,「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鼓吹和创业公司的爆发式增长,把一大批风口下的创业者们吹到了天上。然而,年后一大批创业公司的接连倒闭,似乎又让在2015年叫嚣了一整个冬天的「资本寒冬论」得到了验证。

互联网的世界充满未知与风险,创业者们对浪潮的追逐却从未停止。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对这个外人口中成功率仅有千分之一的事情趋之若鹜?好奇心让我决定走近他们。

上周,100offer采访了3位分别生于70、80、90年代的风口上的创业者,听完他们的故事,也许你会对「创业」这件事产生不一样的看法。

70后|罗旭

纷享逍客CEO

80后的创业故事_80后全职妈妈的微商创业故事_80后企业家的创业故事

创业是一种趋势

坐在我对面的罗旭,39岁,黄色运动衣,休闲短裤加运动球鞋,随意的穿着很容易让人忽略他一家已经融资到E轮的创业公司CEO的身份。从决定离开工作了8年的《新京报》,投入创业大潮的那年起,这已是罗旭创业的第五个年头。回想当时放弃媒体行业的高薪、资源和地位,毅然走上创业这条不归路的原因时,罗旭认为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只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而已。

「趋势」一词在采访过程中被罗旭反复提到,也许是站得已足够高的缘故,也许是「高处不胜寒」,2012年新浪微博的盛兴、传统媒体的日渐没落和体制内低效的工作模式,让他看到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外人眼中罗旭从传统媒体人到互联网领域创业者,似乎经历了一次360度的大胆转身,在罗旭自己看来,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

和80、90年代出生的创业者不同,70年代的创业者们身上有一个共性:创业前已积攒了足够丰富的职场经验。他们大多已在原有行业内取得一定成绩、地位时,再出来创业。问及罗旭对当今流行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这一现象的看法时,他说:「还没毕业的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时要慎重,毕竟乔布斯、比尔盖茨这种天才是少数,对没经历过职场就创业的大学生来说,管理经验的薄弱、对商业规律和火候的把握都将是他们在真正创业后会面临的挑战」。他不鼓励「全民创业」,在他看来,适合创业的人身上都具有某种共性:敏锐、理性、喜欢折腾、积极主动。

罗旭那个年代出生的创业者,大多心怀驱动社会变革、改变世界的梦想,他称之为「理想主义」。在他看来80后的创业故事,只有买卖的商业行为不叫创业,能为社会提供价值,保持创新动力的才叫创业。

我想起周恩来总理的那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老一辈听来热泪盈眶的一句话,却是要被90后们当作一句玩笑调侃的。因为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没经历过战争、压迫和食不果腹的日子,很难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天下捆绑在一起。「改变世界」这四个字在如今听来,不是崇高的理想,更像一句中二的呐喊,但是当这句话从70后的罗旭口中说出时,我却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

这个世界需要以身代薪的人,去替我们烘暖天空。

再过一小时,天就亮了

创业维艰是一个已经被创业者们说到烂的词,谁都知道创业不易,但究竟不易在哪、有多不易,往往才是局外人最想知道的部分。在罗旭看来,创业之初最大的不易来自「质疑」:投资者的质疑、用户的质疑、客户的质疑…当身边所有人都觉得你这个项目不靠谱时,罗旭选择了相信自己。

2012年,全屏幕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市场上多是小屏幕的按键式手机,而罗旭要做的事情却是说服用户在那一小块屏幕上用他们的产品进行移动办公,后果可想而知。无疑罗旭看到了移动办公的发展趋势,也预见了科技进步的未来,一切只是时机未到。这时要做的事情,用罗旭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等天亮」。说到这里,他在身后的白板上画了一个表盘:「创业最难熬也最关键的阶段是凌晨5点至6点,天色即将由一片漆黑转为天亮的这段时间。怎样在天色还一团漆黑的情况下让投资者相信再过一小时天就亮了,是创业至关重要的一环。」

当然,前提是创业者自己站在了正确的时间呼唤天亮,否则你站在凌晨12点告诉投资人再过一小时天就要亮了,那就成了忽悠。这又回到了罗旭反复提到的那个词「趋势」,对趋势的正确判断,已然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任何时代的创业都与环境相关,好的创业永远都是着眼未来的。」着眼未来的罗旭最终等来了早晨六点的曙光,2014年大屏智能手机的普及,为纷享逍客划出了一道分水岭,移动办公的黎明终于到来,接下来要迎接的就是中午12点的太阳了。

融资并不是创业目的

「坚信」是采访中罗旭提到第二多的一个词,有了对趋势的正确判断,接下来就该坚信不移地走下去。在外界看来,纷享逍客20个月内完成四轮融资像一个触不可及的神话,许多创业者对他们快速融资的顺畅充满了好奇,罗旭却说「融资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充足的资金的确能让纷享逍客在市场竞争中更有底气,将速度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但他认为专注产品和市场本身才是创业公司发展的核心。

此外,罗旭还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对人才的管理和招聘上。从纷享逍客在100offer上的动态来看,他们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共发出了709个面试邀请和38个offer,面试邀请数和offer转化率在行业内都名列前茅,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他们在任何时候对人才的渴求度都有增无减。

实际上,纷享逍客也曾在B轮时遇到了融资困难,六个月的漫漫融资路里,支撑罗旭走过这段艰难时光的就是他反复提到的「信念」。罗旭始终是一个对自己的判断充满自信的人,投资人不看好产品,那就用数据说话。「打个比方,一个月前投资人看我们的用户才几百人,一个月后再见面时,用户量翻了一倍,又过了一个月用户量又翻了几倍。这时投资人的心理从怀疑到动摇,到最后觉得这事有戏。」投资人就是这样被罗旭用实际行动一步步征服的,2014年7月,纷享逍客完成千万美元B轮融资,后面一路顺畅的融资故事,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了。

作为一名即将迈入不惑之年的创业者,罗旭每天除了要处理公司的大小事务外,下班回家后还要挤出时间陪伴妻子和孩子。虽然一天只睡4、5个小时,但罗旭坦言生活和工作还是很难平衡。作为创业公司的CEO,他对每一位员工负有责任,作为一家之主,他对家庭负有责任,在这些责任之外,他认为每一名创业者还应肩负相应的社会责任,他衡量一家创业公司是否成功的标准是能否持续地创造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我不禁为每一位创业者捏了一把汗,他们活得可真累啊,像《阿飞正传》里提到的那群没有脚的鸟,生下来就日以继夜地飞行,飞累了就睡在风里。他们一辈子只着陆一次,那就是死亡的时候。

可是坐在我对面的罗旭却说创业是创业者的兴奋剂,那里永远都有让他们自嗨的力量,以及「女孩子最好不要嫁给创业者」,听上去有些无奈,却又像一句玩笑。

80后 | 郑玹宇

tataUFO CEO

80后全职妈妈的微商创业故事_80后企业家的创业故事_80后的创业故事

和郑玹宇聊天的过程中,他给人的感觉像一个神奇的综合体,体内似乎生长了许多独立运行的小星球,它们彼此可以互相对话。比如他对一个问题可以夸夸其谈,思维像蛛网一样无限发散,最后却告诉你他平日是不爱说话的;比如他说自己既不在意他人看法,也不活在别人的评价体系里,却说创业是为了让自己的存在能影响到更多人;再比如他穿着休闲T、戴着黑框镜、一脸学生气、在办公室里穿拖鞋、走起路来甚至有些随性,却是一名已过而立之年的创业公司CEO。

他身上的这些矛盾点都让我在采访过程中不断想深挖一寸,再深挖一寸,直到为所有矛盾点找到了最好的出口,一个出生于1986年、只身一人在中国创业的韩国人形象才逐渐立体起来。

人生中的三次幸运时刻

在郑玹宇至今为止的人生中,曾有过三次被他称之为幸运的时刻,这些「幸运时刻」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起着不同的推动作用,使他从默默无闻的学生时代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创业之路。

第一次「幸运时刻」发生在1999年,还是初中生的郑玹宇赶上了第一次科技浪潮,叛逆的他不满足学校里的照本宣科,自学起了编程代码,和几个学长一起开了一个面向企业和个人的电商网站,时值互联网兴起的大好时光,第一批做网站的人都成功地赶上了浪潮,13岁的郑玹宇也不例外。

他那时是公司的CEO,常常要飞去别的城市和一些30岁以上的中年人签合同、谈生意,听到这里我感到惊讶,因为联想到郑玹宇一开始的自我描述:初中时的他身高只有一米五八,是一个很内向的男孩。「那这些中年人有没有对你特别对待?」我问他,「没有,因为我们提供的产品在当时的市场上是供不应求的,所以他们对我都很尊重。」可以想象,一个未成年的初中生,因为工作原因和一些30岁以上的成年人平起平坐,这种存在感是他在那个自己并不感兴趣的教室里所无法获取的。

虽然这家公司只运营了3年,就以几十万美金的价格被一家韩国公司收购。但这段早期的创业经历,却对郑玹宇此后的人生起到了微妙的推动作用,2006年,郑玹宇凭借优异的成绩和早期创业的独特经历被北京大学录取,正式以一名留学生的身份来到中国。

第二次「幸运时刻」发生在2008年80后的创业故事,那一年郑玹宇因为服兵役被韩国政府作为技术人才派去印度尼西亚,对当地的移动互联网教育项目进行技术扶持。去印尼之前,郑玹宇的人生规划是大学毕业后继续去哈佛深造,因为那是世俗人眼中的「成功之路」,仿佛只要进入了世界顶级学府,从此人生就一路辉煌。但这究竟是不是他内心深处最想走的路,20岁出头的他还没有时间考虑。幸运的是,印度尼西亚给了他时间。

印尼的夜晚常常停电,许多个被黑暗包围的异乡之夜,郑玹宇多出了很多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机会。「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容易被热闹的事物包围,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和自己对话。但在那些没有手机和网络的时刻,孤独感让我停下来思考人生。」郑玹宇认为20多岁的年轻人需要有一段什么也不做的时间来放空自己,停下来和内心深处的自己对话。

在印度尼西亚的黑暗之中,许多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渐渐浮出郑玹宇的脑海:他希望自己的存在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但自己又是急性子,所以这事得越快越好,于是他想到了发展速度最快的互联网。

第三次「幸运时刻」发生在2011年,那一年他在大名鼎鼎的风险投资公司软银集团实习,这段经历让他亲眼见证了众多知名公司的上市,互联网领域的诸多风云企业如阿里巴巴、雅虎、新浪、盛大网络、当当网等都是软银的投资对象。每一家公司的成功都给郑玹宇带来莫大的刺激,他意识到互联网创业的好时代终于来临,创业的种子便在心中生根发芽。

80后要小心90后

如果说这三次「幸运时刻」为郑玹宇的创业做足了铺垫,那么让他选择创业的导火索就是他服完兵役回校后身边人群的变化。郑玹宇在知乎上有一个回答,详尽地讲诉了他对中国80后和90后人群的看法,回答里他说「90后会抢了80后的饭碗,尤其85后要小心了」。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就要追溯到2006年,他初到北大时说起…

郑玹宇永远记得在北大上的第一堂课是政治经济学,下课后,他满心期待地问中国的同学下课后一般去哪里玩时,得到的答案却是:去图书馆自习,为大四出国留学做准备。深受打击的郑玹宇感到困惑:在韩国,大学生们下课后就会成群结队去聚会喝酒找乐子,大学对他们来说是用来休闲娱乐的最好时光,而中国的大学生们却在大一就开始为四年后的人生做准备,这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压抑、时刻紧绷、害怕竞争」,这是郑玹宇从中国的80后大学生身上总结出的特性,总结成一个词就是「无聊」。

然而当郑玹宇服完三年兵役返回北大校园时,一切都变了。坐在一间教室里的同学已由曾经拘谨苦闷的80后,摇身一变成为了会玩、敢玩、喜欢玩的90后,这种变化给了他一个客观观察中国90后的机会。他眼中的90后张扬、个性、舍得在娱乐上花钱,无惧竞争和挑战,他深信中国的未来是属于90后的。

我猜想,郑玹宇对中国的90后是存在着某种偏爱的,他曾说「现在创业圈子里的80后们也喜欢伪装成90后」,因为他们更受投资者青睐。在郑玹宇身上,我更多的看到了90后的影子:不过循规蹈矩的生活,不走许多人挤破脑袋想走的平凡之路。表面上看他是个温顺乖巧的80后,骨子里却是个叛逆十足的90后。

一年后的某节创业课上,一款针对90后大学生的在线社交软件tataUFO的雏形诞生了,郑玹宇在中国的创业之路,从这里正式开始……

创业是一件痛并快乐的事情

最初tataUFO的创始团队只有5个人,都是北京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前几个月郑玹宇靠自费养着团队。期间他找过几家风险投资,一次次碰壁曾经让他对自己的选择短暂犹豫过。但郑玹宇骨子里的执着让他坚持了下来,他认为投资者会根据创始人的行为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太过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往往没有好结果,因为那代表着创始人对自己要做的事情还不够坚定。

「有些人在创业初期喜欢四处观望,一年换四、五个项目,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也没成。」生于86年的郑玹宇认为盲目开始创业非常不可取,很多创始人以公司上市为目标,不仅低估了上市难度,还容易在遇到困难后半途而废。相反,他认为只有那些自信、坚持甚至有些偏激的人才更容易创业成功。这些人每一次创业都只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哪怕创业失败,也会朝着同一个目标重新开始。他自己就属于他所描述的这一类人。

如今tataUFO在资本寒冬下完成了Pre-B轮的融资,也让郑玹宇心里感到欣慰,随之而来的还有同等分量的信心和紧迫感。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的CEO,他在日常工作中更多扮演着一个思考者的角色。他不喜欢上一辈人在观念和经验上对后辈的灌输,因为没人能证明他们的观点绝对正确且对下一代人有用。大部分时候,他喜欢搜集信息自己消化。

游泳、遛狗、旅行、读书、看电影,这些都是郑玹宇创业之余会做的事情,听上去工作和生活平衡得足够好。但他依然告诉我「创业是一件每天都很痛苦的事情」,这种痛苦来自永无止境的决策和补坑。

没有完美的创业公司,漫漫创业路上总有一个又一个的坑等待着他去填补。他说CEO在创业公司里更多扮演着一个救火员的角色,哪里有火救哪里。但你若问他是否考虑过如果创业失败了会做什么,他目光停留在某处思考了一会儿后缓缓说道:「不知道,我没有为自己准备退路,在我看来思考失败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你再问他「既然创业这么痛苦还要继续吗?」他会笑着说「还要继续,因为创业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90后|孙宇晨

陪我APP CEO

80后全职妈妈的微商创业故事_80后的创业故事_80后企业家的创业故事

《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北大风云人物、美国常春藤名校毕业、《亚洲周刊》封面人物、被福布斯评为2015年中国30位30岁以下的创业者、马云的湖畔大学第一位90后学员…这位被种种光环围绕的90后青年孙宇晨,现在又多了一重新的身份:陪我APP的董事长兼CEO。

当今社会,90后赚90后的钱已不是什么大新闻,陪我APP作为一款语音聊天软件,公司成立一年多时间就已实现盈利。这位90后的CEO验证了郑玹宇说的那句话:「90后会抢了80后的饭碗,85后要小心了」。

和70、80年代的创业者相比,孙宇晨显然穿得更加像一个「企业家」,雪白平整的贴身衬衣、笔直的西裤和一丝不苟的发型,让他看上去像极了一位上层社会的成功人士。而他一上来的健谈、热情和自信又让你瞬间觉得这的确是一个90后创业者该有的样子。

无风险不创业

在和孙宇晨交谈的过程中,他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风险」一词的热爱。他直言大学时就喜欢挑战规则的自己不适合做执行层的工作,因此一毕业就创业在他看来是个性使然的必然结果。

2013年,在美留学的孙宇晨做了一件冒险的事情:用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做风险投资。他投了当时在美国并不被看好的特斯拉和比特币,前者后来获得了4倍以上的收益,而后者获得了20倍以上!这使得孙宇晨在学生时代就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百万美金,实现了许多人奋斗终生都想实现的目标——财务自由。

然而和大多数人不同的是,孙宇晨没有拿这笔钱回国买房买车,从此享受不受金钱捆绑的人生,而是在互联网创业环境正盛的美国,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在孙宇晨眼中,世界是由一群有风险意识的人推动前进的,因此创业和年纪无关,与性格有关,只有具有风险偏好的人,才会选择创业。「我时常觉得创业就像打德州扑克,如何在筹码、牌局、手气都不确定的因素下通过技巧和适当的舍弃来降低风险,是最能体现一个人能力和价值的地方」。他特别不解很多年轻人年纪轻轻就想着财务自由,「我在知乎上看到有人问怎样才能一夜暴富、尽快退休。这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应该考虑的问题吗?笑死我了。」说到这里孙宇晨突然变得激动起来,前俯后仰地像是刚讲完一个笑话。

我细细琢磨这些话语背后的含义,或许世界在孙宇晨眼中是一分为二的,在荒无人烟的泥泞之路和车来人往的平坦大道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他不理解毫无风险的生活有何乐趣,就像把平凡生活奉为人生真谛的人不理解他对风险为何如此痴迷。也许他们一辈子都无法互相理解,但正是这种差异,让我们在每一个人生的分叉路口,都获取了丰富的参考样本。

创业者是经济领域的科学家

「现在外行对创投圈的看法都特别扭曲。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70年代,认为创业者都是狡猾的商人,在市场上捞一笔钱就跑。」每当孙宇晨提到自己不能理解的事情时,都会下意识地瞪大眼睛,脸上挂着被我命名为「简直不可思议」的笑容。「创业到了这个阶段,金钱对我来说只是银行卡里的一个数字,驱动我们创业的并不是钱,而是自我能力和价值的提升,以及荣誉感。」他认为社会目前对创业者还不够尊重,往往把他们看作唯利是图的商人。他反复提到柳传志曾说过的一句话:创业者是经济领域的科学家,「你见过哪个科学家做了一次失败的实验就放弃研究吗?」 「简直不可思议」的笑容再一次出现在了孙宇晨脸上。

90后的孙宇晨在思想上无疑是最为开放的,他的许多具有前瞻性的预言,我不敢说绝对正确,但我坚决拥护跳出盒子思考这一行为。

「当创业者变成了科学家,创业本身就成为了一门职业。」孙宇晨告诉我,在美国,创业早已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在大学里开设课程,随着创业体系的逐渐完善和创业环境越来越好,创业教育也会蓬勃发展,「创业最终会成为一门终身职业而存在」,孙宇晨的这个观点让人眼前一亮。

「从70年代到80年代、90年代,创业是一个门类演进的过程,70年代的创业者我们称之为商人,更多做一些金钱上的交易,但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到了80年代我们称创业者为企业家,由于社会还没有一套健全的安全网容许他们犯错,企业家犯错成本更高,所以那时有许多人一旦创业失败就自杀。

到了90年代,才开始出现真正的创业者,创业安全网的完善和失败成本的降低使创业者即使失败也不用负太大责任,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创业浪潮中。但无论是商人、企业家还是创业者,都对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口气说完这段话后,孙宇晨笑言「我都可以拿这个理论出本书了」。

创业这件事得趁早

毫无疑问,我们已经来到了孙宇晨所描述的创业的最好时代,他预言未来的巨头企业会逐渐消失,小的创业公司则越来越多。行业的洗牌速度一轮轮加速,谁能抓住浪潮,谁就有机会引领风骚。

因此,他认为一毕业就创业没什么不好,他甚至说「创业越早越好,这样才能有更大的几率赶上浪潮」。根据互联网发展的规律,科技领域的变化每五年一次,越早开始追浪,成功的机率就越大。虽然人们常说创业的成功率只有千分之一,但是孙宇晨认为,只要做好了终身创业的准备,从长线来看创业成功其实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孙宇晨深知有时一家创业公司即使赶上了地利人和,也会受大的时代环境影响而失败。在公司没有实现盈亏平衡前,他常常感到焦虑,公司实现盈利后,他又开始焦虑公司的收入增长不够快。在他看来: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说,增长意味着一切。

所以他更像一个赶时间的人,拧紧发条跑在很多人前面,只为了下次浪潮来临之前,成为那个离浪潮最近的人。

听完三个不同年代创业人的故事,你会在个体的不同中发现某些惊人的相似性:聪明、勤奋、异于常人的敏锐和不甘平庸的人生观。

我深感创业者就像那些海上的冲浪人,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追逐浪潮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时他们除了拥有对海上环境的判断能力外,还需在工具和装备上不断升级。谁都不知道下一次浪潮何时才来,但是经验丰富又毅力惊人的冲浪人却可以根据过往规律提前做好准备。

采访结束的这几天,我常常想起一个画面:在电影《极盗者》的结尾,痴迷极限运动的盗匪鲍迪在冲进几十年一遇的巨浪前,对不理解他的男主角喊出了最后的呐喊:「Isn’t it beautiful ?」,随后,他义无反顾的身影消失在了一层盖过一层的惊涛巨浪中,悲壮又孤寂。

无论出身于哪个年代的创业者,他们都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互联网掀起的巨浪中,如果你问他们是否害怕被淹没,想必他们也会如鲍迪般兴奋着反问你:「Isn’t it beautiful ?」

是的,浪潮很美,却只有在海上等候已久的弄潮儿们感受到了它。那些躺在岸边悠闲享受日光浴的游客们,只看到了危险。

转载请注明:星星路创业网 » 风口下的70、80、90后 |当他们创业时,他们在想什么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