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学社会的时候,老师常说,所有看似正常的东西都值得批判,你都需要去批判!我内心懵懂,老师是不是傻?正常的东西还批判个屁啊,正常就是正常的:男的就是阳刚的,可以干重活的,你有什么好批判的呢?杀人犯就是该杀的啊,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你要批判什么呢?我每天开开心心的过日子,你难道也要给我批判一通吗?直到有一天,我在书本上看到,有人说:世界是神创造的,教科书竟然还认同是对的。我就拿着去问老师了,老师,书上写的不对,马克思说世界是物质的,而且很有道理的。我记得很清楚,老师怔了一下,然后十分严肃的说,马克思只是一个看法,但不能掩盖其他的看法啊,韦伯就说世界是神造的呢,你不能用一家的看法去看其他啊!老师没有再多说了,我嗯了一声,其实当时我并没有懂的。现在想来,老师听到这个问题时,内心起码有一万只草泥马在狂奔啊!后来,直到大二,我才开始渐渐领会批判性的思维,其实一种解读。所有看似正常的东西,都是可以被解读掉的,通过解读,你会发现所有的正常的东西都是由一种独特的形成机制的,所以人类社会的很多行为都不是从一而终的,你需怀疑,继而解读,而在解读的过程中,你必然需要有逻辑性的去思考。最先开始思考的是对外在的事务,最受益的书应该是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大二时读的,现在已不记得详细的内容了,就还记得主题:从宏大叙事到中层理论再到微观结构,在于对事件的深层次的的解读正是社会学的想象力,简言之:需要从各个层次的社会结构、发生的具体情境、微观的社会意义等等方面去看待一件事情,而不是从表面看表面,由此,批判其实是怀疑之后对解读的追求,而思维则是解读的角度。
而后开始思考内在的事务,解剖自我,影响比较大的是大三看的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和刚看完的《现代性的自我认同》,这两本书开篇都是介绍现代性的形成的原因是:时空分离,脱域机制和知识的反思性运用。其实,这三者的核心是反思性,个人的反思性,一个现代化的个人一定必须首先是一个反思性的个人,反思自我则是在批判自我的过程,它在不断的解读者自我的生活,从而不断地确立起自我的存在主体性和认同感,自我的批判是会打击到自己的,但否定和解读自己的过程,本身也是建构和确立自身的过程。无论内外创业博弈思维,批判思维都是一种深层次的解读的方式和方法。有一个好朋友,姑且称之为S君吧!S君为人很活泼开朗,性格也很好,每天会发发朋友圈,生活总是给人一种很安逸也很有活力的感觉,接触下来后,发现S君,现实中的S君与朋友圈中的S君是两种存在。现实生活中的S君不是那么有活力,反而常常神态略显疲惫,我戏称她没有确立自我的主体性,我让他试着抛开所有的外在的一切去问问自己的心,究竟喜欢什么?这里的抛开是指对于自己成长环境、家庭结构、生长轨迹的反思之后才能抛开的,否则很难做到看见自己的内心。S君说自己就是喜欢朋友圈中晒的音乐、喜欢做老师、喜欢旅游、喜欢人多的地方创业博弈思维,我笑而不语,我但愿她是真的这样吧!可是,若是真的具有自主性、会反思批判的自我,为何会那么疲惫呢?你会有纠结,但是一定很清楚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作为主体性的个人,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应该是开心、精神饱满的,呈现的状态不应该是精神不佳!作为好朋友,但愿我的分析是错的。
转载请注明:星星路创业网 » 批判思维与批判行动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