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被一个长辈误解,以为我一时头脑发热,随了大流,要去创业,所以找他帮忙,他是不情愿的。
他是一个在改革开放初期的90年代,就独自放下机关单位的铁饭碗不端,去了海南岛靠投机暴富起来的那批人。对于他的魄力,我是佩服的。然则,站在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似乎还缺了些东西。仅仅是站在一个后辈、一个同样如他三十多年前一样、站在的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关口上的我,想说一说,看前辈的曾经,再看今天的自己。
谁都曾年轻过。说到年轻创业思维创业者,人人都会用“轻狂”、“强说愁”、“不知天高地厚”来形容。年轻是什么,一个笼统的“你还太年轻”就可以包含一切,包含一切让对方站在道德制高点来俯瞰年轻人的角度。然则,我想问问,若真是年轻就会“too simple,too naive”的话,那么那些今天成就、曾经优秀的人们,他们年轻时候都在干什么。
巴菲特,二十多岁,到恩师所在的大学学习“价值投资”,并且一直在从事股票投资,既在学习理论,又在实践。马云,二十多岁,开始多次创业,三十多岁,创立阿里巴巴,到软银孙正义拉来了投资。乔布斯,二十多岁,从大学辍学后去印度游历,做嬉皮士,后来创立苹果。很多长辈都喜欢说,马云只有一个,巴菲特也只有一个,柳传志也只有一个,但我想说,这一个人一个又一个,加起来就是很多很多很多个,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企业家、投资者。我想说,如果没有他们在20几岁30多岁去做的那些事情,也就不会有今天的他们。所以,我想说,不要去神化他们,他们也是人,没有三头六臂,都是靠自己一点一点打拼出来的。这是我面试的一个员工真实告诉我的事情,他说他的爸爸就是这样跟他说的,我现在就想跟每一个曾经听到过这种话的年轻人说,如果下次你再听到这种话,你可以告诉他,我也只有一个。
说回乔布斯,为什么要重点说他因为他的人生对于年轻人来说,比较有代表性、戏剧性。由于辍学、还做了嬉皮士,很长时间靠捡垃圾度日凑去印度的旅费,典型的长辈口中“垮掉的一代”。比起前面那两位是不是感觉糟糕透顶。如果这个时候,他去拉投资,说他要创业,我估计很多人都不会相信他,劝他放弃。然而,始终有一个人相信他,就是沃兹尼亚克,就是那个顶着蓬蓬头的大胖子,那个住他家旁边的计算机nerd。那么他为什么信他?
我常觉得,人阅历太多,如果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价值体系去把自己的阅历规整好,反而容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容易陷入经验主义,反而让自己对世界越来越迷惑。这个沃兹尼亚克,他就不这样,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单纯。他没什么心机创业思维创业者,整日和心爱的计算机呆在一起,鼓捣计算机,编程,无线电,纯粹出于单纯的热爱和兴趣。他和乔布斯住的不远,又都喜欢搞计算机,于是就玩到一起。他了解乔布斯,信任乔布斯,就是因为他的单纯和热情,他用心去感受这个人,而不是用浅薄的经验主义去判断。也是因为他的简单纯粹,对自己梦想的信仰—坚信计算机会带来的改变,乔布斯带着他一起在车库里创立了苹果,他们两个人一个主内,沃兹尼亚克负责技术,一个主外,乔布斯负责营销和市场。苹果就这样慢慢成型。
很难说如果没有沃兹尼亚克对乔布斯的信任,还会不会有今天的苹果。也许老乔最终还是会成功,但是一定会难很多。这个世界上像沃兹尼亚克这样的人很少,可以看得出他们用心去感受对方,单纯并热爱自己的梦想和生活,看到对方的特质,愿意信他。他把计算机当作自己的梦想。
反观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会用一些所谓的经验、标准去套一个人,由此做判断。他们会看对方家里有没有人在当官、是不是有钱、是不是有背景,开什么车,出入什么社交场合,住别墅还是平房,是不是毕业于名校,穿的用的是不是名牌………等等等等。我认识的一些做HR的朋友,在生活中就非常善于观察别人开的什么车,穿的什么牌子衣服。我就不行,尤其不会看车,他们连从侧面不用看logo都能知道是什么牌子的什么型号。他们并不是车迷。我经常觉得,这样去思考问题,真的很要命。拥有这样HR的企业,其实很危险。你想,招人是要成本的,招进来的如果全都是看着学历、家世、吃穿用度这些进来的人,薪酬肯定不会低。一水的高薪资,当然很难说这些人不会奉献出大的价值,但性价比就真的谈不上了。公司始终是要念生意经的,这样在人力成本上的投入,真的谈不上物尽其用,谈不上这些的的确确每一分钱都发挥了最大的效用。说的直白点,这是HR的失职,也是老板的失职,是企业文化的失败。因为我相信如果管理者建立的企业文化能够正向影响他的团队他的HR,我想事情不会如此一步步发展至此。当然这里不赘述,以后有时间辟出一块专门谈谈公司招人、企业文化的事情。
我始终相信人是正态分布的,75%的庸才,20%的人才,还有5%是卓绝的能人和大师。任何地方都差不多是这样。俗话说,“莫欺少年穷”。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潜力和价值的标准应该是,他的才干、能力、思考方式,而不是他已经拥有的那些外在的东西。比如,一个人如果有高学历,是不是一定有能力,不然。因为要看他是怎样达到高学历的,如果他的父母给了他很好的教育平台和资源,那么他达到高学历的难度是会大大降低,相反,如果是他自己从0开始不断学习投资自己才达到今天的高学历的,而且父母并未给予太多太多这方面支持,那么这个人就很厉害了,就会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尤其是初创企业,归入那20%。如果一个人已经很有钱很成功,那要看他是怎样达到现在的成就的,是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的,将会透露他得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这当中会透露出他的价值观,如果这还不足以做判断,就多观察一阵子。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信息,是在做判断时候所必需的信息。绝非是通过对方的职位、家庭背景、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子就能判断到底是不是那20%、甚至5%的人。
说到看人的问题,就不得不说到,我这些年从事资本投资的过程中,有很多对于人性的心得。我曾和我的家人说,资本就是和人打交道。因为市场的一涨一跌,背后全都是人在操作。你读懂了这些涨跌,就读懂了人性,读懂了投资者心态。市场上能赚钱的人始终是少数。为什么?打个比方,例如大家比较熟悉的股市,因为大多数人看股票和看人其实是一样的,他们看的是这只股票已经有多少人看好、已经有多少人在追捧、是不是热点、已经有多高的价格,很少有人静下心来研究那些便宜的、PE不高、还没有多少人关注、却潜力巨大的股票和公司。当然更不用说,也极少有人去研究经济周期、趋势,更不用说追踪和收集数据了。这些事,其实在互联网时代,早已是非专业机构的普通投资者也能做到的。这个场景你会不会觉得熟悉?发现没,这和他们平日里看人的思考方式是一模一样的,他们是从结果出发的,从已然取得的成果去看人和公司的,而不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用心研究然后得出结论“到底是有潜力还是没潜力”。他们欠缺的不仅是去研究对方的耐心、或者研究的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欠缺正确的思考方式。正所谓,成功人士说句废话都会被奉为金玉良言;而普通人的金玉良言大多都会被当成废话。那么,我作为一个创业者,就问自己,能不能发现那个说金玉良言的普通人,让他来我的公司,因为拥有这样思想的人,是少数,还敢说出不同的东西来的,更是极少数。他们就是潜力人才,是潜力股。公司有很多这样的人才,何愁不成功?
今天在这里说了,看人才、公司和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明天,我会继续讲讲,投资和看人才、看公司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以及投资需要持有怎样的思维方式,投资到底分为什么市场?对于创业者来说,可以怎样看待这些市场带给我们的机会。
灰岩咨询——专注投资、咨询、教育
转载请注明:星星路创业网 » 给老板和创业者的建议——思维方式怎样影响我们看待人才和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