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农村创业创新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创业思维 星星路创业网 86浏览 0评论

精益创业 新创企业的成长思维_农村创业思维_经理人 杂志互联网商业思维^^^互联网+创业

□吕俊

随着全国农村创业创新的深入开展,广大农村地区返乡下乡创业创新的人员逐渐增多、素质明显提高、经营领域呈多元化发展。在众多因素的推动之下,我国农村创业创新呈现出一些较为可喜的变化。

1

农村创业创新蔚然成风

目前农村双创人员人数持续增加,并涌现出特征明显的三大群体,既有具有农村户籍的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等返乡人员,也有具有城镇户籍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有意愿有能力的城镇居民等下乡人员,还有农村能人和农村青年等本乡人员。

记者在湖南省走访时了解到,目前湖南省共有返乡下乡人员创办的农村创业创新主体8.5万个,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32.5万余人,带动农村就业人口192万人,实现销售收入400多亿元,有力拉动了当地乡村产业的发展。例如,桃江县近年农村创业创新风生水起,全县每12个人里就有1个创业者,创办企业近千家,建立国家级双创园区2个。长沙县近年来新建现代农庄86家,壮大综合性合作社1500余家、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3000余户,吸引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返乡创业人员2600余人。

可以看到,在农村创业创新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地政府有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在农村这片土地上扎根创业,谱写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靓丽诗篇。

2

创业创新领域逐步宽泛

随着农村“双创”人员的持续增加,创业创新领域也逐步宽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增强。

山西省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从山西省返乡人员创业创新来看,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创办农业企业。返乡创业人员在一产规模种植、养殖,二产农产品加工,三产休闲旅游,以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方向上创办农业企业,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二是成为经纪人、家庭农场主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积极创办或参加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农场,积极开展农产品、生产资料购销及技术承包、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兴建特色种养基地和科技示范园等,发展了一批“一村一品”的产业集群。三是担任村干部。其中有数量众多的返乡人员担任了村委主要干部,积极投身农村事业,既承担农村管理任务,又带领村民致富,为山西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四是农村电商遍地开花。以农村返乡青年为主的群体,利用互联网平台,结合本地自然人文和产品优势,遍地开花产生了一大批大大小小的电商微商,成为农村发展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推动乡村振兴的一股生力军。目前返乡创业创新的人数呈快速上升趋势,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正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

目前,我国农村创业创新正在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双创”主体逐渐将一二三产业融合作为创业创新重点,推动农业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拓展,传统种养向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延伸。

3

创业创新平台逐渐升级

为加强创业指导,农业农村部搭建多种形式服务平台,建设了1000多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创业园区基地,这一举措直接为地方政府推进农村创业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新举措。

广东省2016年以来,省财政安排1.8亿元,支持江门、茂名市、湛江市建设3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区,为全国推进三产融合、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2018-2020年,全省将投入75亿元,规划扶持建设15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已启动建设75个,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重要平台和载体。除了硬载体,各地还配套软平台。如,韶关市强化乡贤和外出务工人员对接机制,引导乡贤通过参与乡村治理、引资引智、投资兴业、行医办学等方式服务家乡、建设家乡揭阳、潮州、汕尾等市通过创新建立乡贤咨询委员会等形式,引导广大乡贤回归。

湖南省则依托现有开发区、农业产业园等各类园区以及专业市场、农民合作社、农业规模种养基地等,整合创建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建立了开放式服务窗口,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积极为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搭建服务平台。目前,全省共有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714个,其中长沙市望城现代农业创业创新园等80个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目录。

现在各地都创建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村创业思维,这些都是农村双创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可以说,这些平台正成为各类农村“双创”主体集约发展、抱团创业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4

农村创业创新难点不少

虽然我国农村创业创新形势向好、热度提升,但还面临着许多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对保持良好态势至关重要。

建设用地指标不足。河北省有关部门向记者反映,用地难一直制约着工业化、城镇化向纵深推进,农村创业创新主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用地指标的限制,尤其是在基本农田占比较大的县市,附属设施、配套设施用地指标根本不够用,如果要想发展规模化农业,设施用地必须要转建到距离较远的村庄占用集体建设用地,而这无形中加大了生产运营成本,增加了创新创业难度。

专业人才较缺。在专业人才储备上农村创业思维,各地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人才匮乏的情况。目前,黑龙江返乡创业创新人员自身缺乏系统的经营管理能力、风险规避能力。抽样调查显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仍有42303人,占到了返乡创业创新人员总数的48.1%,返乡创业创新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仍显不足。加之雇佣人员整体素质也偏低,不利于经营主体的长期健康可持续性生存发展,综合创业能力有待提高。

融资难。尽管为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构建稳定的农业农村投入保障机制,中央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只会加强不会减弱,但在地方,“双创”人员创办的企业在融资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比如,河北省创业主体返乡创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使用自身资本的同时还需要向金融机构借贷,但由于所经营的项目,尤其是农业项目,大多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金融机构害怕承担风险,普遍积极性不高。加之一些创业主体平时不注重按银行要求积累信用,到用钱时撺凑信贷材料,导致信用度不高,银行不愿放贷。

转载请注明:星星路创业网 » 农村创业创新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